历代歌颂书画艺术的古诗解决
  •   

  • 来 源:本站辑
  • 时 间:2019-06-03 16:29:36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家之一,具有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在文字还远未形成以前,就已经有了绘画的萌芽。聪明而智慧的远古祖先用极简单的工具或在岩石上、或在器物上描绘眼前生活的物象,成为难得而又珍贵的早期艺术作品。而历代留传下来的书法名画,既是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又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中国的绘画传世较早的、艺术水平较高的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中的仪仗图,使人难以相信二千多年前的绘画技法已达到如此生动鲜活的艺术境地。书法绘画出现后,文人歌咏书法绘画的诗歌便大量出现,早期歌颂书法活动的诗歌为汉乐府诗,作者为三国时诗人曹植,全诗是:“墨出青松烟,笔出狡兔翰。古人感鸟迹,文字有改判。”咏书法绘画诗出现最多的则在唐、宋、元、明、清各朝代。

  仔细阅读发现,中国古代歌颂书法绘画的诗歌在内容方面较为全面。如咏书法诗有歌颂各体书法,以及文房四宝的;咏画方面,既有对刻意求真工笔画的描摹,也有对写意画的把玩。如咏真书诗《王右军》,为着名诗人李白写的歌颂书法家王羲之的诗:“右军本清真,潇洒在风尘。山阴过羽客,爱此好鹅宾。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诗中写出了王羲之用书法作品换鹅的故事。李白借用这个故事,不但把王羲之那种飘洒俊逸、直率天真的风度神韵描写得活灵活现,而且也写出了王羲之爱书成癖、痴心求法的可贵精神。

  李白歌颂书法的诗还有多首,如歌颂唐代书法家僧人怀素书写狂草的形态:“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杜甫也曾描写过多名画家绘画过程。如杜甫青年时代写作的一首《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掇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诗中借描写鹰画抒发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热情和嫉恶如仇的性格。

  描写绘画的诗中歌颂历代着名画家的也不在少数,如宋代大诗人苏轼的《王维吴道子画》、《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黄庭坚歌颂名画家郭熙的《次韵子瞻郭熙画秋山》,以及元代虞集的《子昂秋山图》、元代吴镇的《阎立本西岭春云》等等。

历代歌颂书法绘画的诗歌作者除着名的大诗人如李白、杜甫、陆游、苏轼外,还有不少人是集书法、画家、诗人于一身的名家。如元代的赵孟頫,就是这样的作者。他曾写过一首描绘画家作画的诗《题商德符学士桃源春晓图》:“宿云初散青山温,落红缤纷流水急。桃花源里得春多,洞口青烟摇绿萝,绿萝摇烟挂绝壁,飞流直下三千尺。”“何处有山如此图,移家欲向山中住。”读这些艺术家的画,可以说是画中有诗,读其诗又感到诗中有画,题诗画确有诗画交相辉映的艺术效果。

 

书品、画品和人品

——我所认识的毛选选和他的作品

王若冰

掐指一算,跟选选交往,已经快二十年了。十多年间,他在远离故乡的京城写字作画,我在天水隔着千山万水,欣赏他的书画作品,读他的文章。每每与他那功力扎实,不懈不殆探求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真谛的作品相遇之际,我总觉得这位诚实本分,宽厚沉稳的兄长,就居住在我心灵深处最让人感动的一个角落,悄悄地注视着我言行举止。他的人品、书品和画品,就像严冬里的一盆炭火,每当我对这个真诚和良知丧失殆尽的时代充满绝望的时候,一想起选选及其作品,我内心就会突然涌起一种被感动的温暖。

第一次与选选兄谋面,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选选还在北京空军上班,我去鲁迅文学院参加一个笔会。在北空家属区一个简陋的筒子楼里,他请我吃去北京探亲的他爱人做的地道天水味扯面。有些拥挤的房间里,一张简单的画案上,堆满了他临习的书法作品。有楷书、有颜真卿的碑帖。那个时候的选选,已经是军内有些名气的书法家了。我当时就被他那功力老道,墨迹苍劲的书法所震撼,鼓动他办展览、出画册,浪些名声出人头地。这位身材魁伟,性格尤其内敛的兄长却淡淡一笑,说和古人相比,自己还差得很远。也是那一次,我知道已经开始悄悄做白描花卉。

那个时候,在京城的天水人还不多,而且联系也少。选选是个热心人,经常跟一些乡友保持着联系。在北京呆了十几天,他带我见了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和在毛主席纪念堂工作的李升堂。也就是那一次选选的撮合,我对雷达进行了采访,并在天水媒体第一次介绍了雷达与天水的血缘关系。笔会结束后,选选又在家里为我饯行,并替我和他一位朋友的孩子买好车票,吭哧吭哧扛着大包小包,一直送上火车。

此后,选选这位整整长我十岁的老兄,就成了我诚实做人,老实做事的一个标准。见到他的作品,我总在他那饱含人格精神的笔墨之下,思考中国传统文人精神与作品之间的因果关系;每次在北京或者天水与他见面,我们也总是平平静静地说一些笔墨之外,与人有关的话题。无论话题扯得多远,选选对古人学养、人格和对待艺术的态度,总是最让我受益颇多的。

当下中国人,最擅长的伎俩就是偷懒、走捷径和哗众取宠。而当代中国书画界,这种投机取巧之风尤盛,以至于在我看来,中国当代画坛书坛已经堕落为唯利是图的粗俗商场,成为毁灭中国传统文人精神传统的一个大染缸。但令人感动的是,多少年来选选却始终在以宗教圣徒般的虔诚,默默固守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敬。一次,谈到对当代中国书画界把艺术作为商品公开出卖,葬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良知的担忧,选选目光里充满了忧虑,沉思良久后低低地叹息说:“关键是人完了!是我们这些写字作画的人根本不了解传统文化。文人画的前提你首先应该是一个文人。现在大家都不注重自己的文化和人格修养,你的笔墨、技法里能有多少让人玩味的东西呢?”

选选的书法,我最喜欢他从颜体脱胎而来的那种苍劲朴拙,力透纸背的作品。选选的书法,原本就是从唐楷和颜体入手的。但作为一个有想法,有追求的书法家,他的颜体书法,已经渗透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观,是一种在传统文化土壤上生长起来的另一种果实。记得当年第一次看到他的颜体条幅时,我就被选选笔锋之间所透漏的凝重恰似金石,苍劲如历千秋的风骨震摄了。我觉得选选书法里所饱含的,是他用心和精神,乃至用生命的全部体味幻化了的文化迹象。他的笔墨线条,凝结的是他用心体会过的传统文人精神和文化气象,而并非生硬的点画结构。

在界定艺术本质属性方面,我一直坚持文如其人、书如其人的本体理论观。中国传统文化本来就是从人到人的本体产物,无论天人合一,还是心得万象,其间所强调的,都是艺术家本体对作品形而下意味的提升和创造。西方美术理论所注重的生命与情感的介入,也在告诉我们,一个艺术家只有在将自己的全部生命感受投入其中的时候,其作品才有可能具备如梵高的向日葵那样既能燃烧梵高本人,也能在跨越百年时空之后,还能点燃不同文化背景的欣赏者的力量。选选的书法作品,是他人格力量的必然产物。他的真诚与诚实,他的注重个体精神修养,他对艺术的态度决定了选选写字作画时,只能将自己的所有生命、生活经历以及情感,全部投入其中,而不可能像那些聪明的艺术玩家一样,以一种让人望而生畏的冷静和客观点画运笔。选选写字,即便是不求笔墨酣畅的尺牍小品,也是凝神静气,将所有的力量和精气神都凝聚于笔端,让自己笔下的一笔一划,都能透漏出一种斧凿刀刻的力度。所以我有时想,颜真卿这样的书法作品所需要的精神气质,也只有像选选这样的人才能体会、完成并将其的艺术品性推向极致。因为颜体所需要的磅礴气势、嶙峋风骨,以及饱含在笔墨下面的人格品性、文化修养、绚烂生命,是需要一个同样不与俗世和俗事为伍的人来完成的。

一直沉迷于选选那种如今书坛已经非常少见的书法作品之际,我曾经淡忘了十多年前看到的他的花卉作品。直到前几年,选选来天水写生,我才发现这位已经从部队退下来的兄长,已经以同样扎实而一丝不苟的方式,又进入了绘画领域,而且又是在作容不得半点偷懒耍滑的工笔线描。为了给自己书画补充营养,这些年间,选选读哲学,研究古诗词,披阅古今文学作品,寻找传统文人的精神世界。当他四年前出版的《毛轩轩花卉写生集》摆在我面前时,我的内心又一次被这位兄长于无声处收获的累累果实震动了。

现代人身处在中国历史上最讲究“学以致用”的时代。人人恨不得上午买只鸡,下午就能下蛋吃。书画界更是流行以所谓的创新、笔墨忽弄读者,不向传统学习,不练内功,一味大谈大而无当,没有精神支撑的所谓“写意”“笔墨”,掩盖自己虚弱的身体和功力。作为一个一生都以追求完美人格为理想的书画家,选选当年写字,不厌其烦地临习楷书,并说:“对于书法,楷书是基础,犹如人生学步的走路,只有楷书基础扎实,才能提笔稳健,左右逢源。”而在当代书画界,能这样理解也这样做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所以选选的颜体书法和行草,才能够抵达一个让人如望高山,不仅要引颈仰视,而且须得俯首沉思的境地。现在,选选又选择了一笔一划不能省略的线描写生,而且蕴含在笔锋线条之间的生命力度和情感精神,依旧那么气象逼人,说穿了还是选选的人生态度和艺术追求在起作用。

选选在天水、陇南、西双版纳写生归来的时候,我们也曾小聚过几次。每次从蕴含了茂盛的生命膂力的山林深处归来,我都能从他洋溢在脸上的情绪里,感受到大自然对他精神的洗礼和感染。选选在一篇谈论自己写生经历的文章里说,写生期间长期与大自然交流,让他真正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万物有灵”“天人合一”的意义。看选选的花卉,我能从那繁茂的枝蔓、肥硕的叶片、苍劲的线条间,倾听到草木发芽,百花开绽,疾风掠过的声音。一枝枝生长在简洁如一张白纸的背景之下,原本柔弱纤细的花花草草,被选选注入了生命的气血,无需背景衬托,无需情景点染,它们仅仅以一种生长的状态,就能让人置身于被大自然神力所控制着的原始生命状态之中。我甚至还能从其中隐约听到清脆的鸟鸣,嗅到浓郁的花香,看到热烈而明亮的阳光,就浮动在一丛丛的花草枝叶之间。

这就是选选作为一名书法家、画家和尊重传统修养的文人所能抵达的境界。白描、线描,原本就是花鸟画最基本也难以做到极致的一个品种。它没有旁白道具,只有笔墨线条;它不需要渲染烘托,只要求老老实实呈现和表达。同时它也需要作者更多的内心修养和精神呼吸——也就是将表现对象画得像,可以练习出来,但要让表现对象具备精神和灵魂,考验的是画家自身的生命力度和精神含量。选选矢志不移的人格理想,是成就这些原本极可能了无生趣的写生对象第二次生命的根本。我相信,选选沉醉到百卉争艳,万物争荣的大自然之际,是能够感受到大自然对自己灵魂和肉体的感染、覆盖的力量的。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情境中,他是以一种自觉的方式,在自然物象的呼唤和指引下,完成一幅幅让表现对象自主言说的作品的。所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他的花卉作品,也才是一种自在的生命体,它的生长和繁荣,不仅在画面本身,而且隐现在作者的笔锋线条之间。它们既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静是它们的外形,动的是它们与画家合二为一生命状态。而支撑这种生命体的,是选选那训练有素的笔墨线条。选选的书法功力,在他的花卉写生作品里,迸发出咄咄逼人的表现力。白描花卉,形而上的所有意味,都是依靠简单的线条实现的。选选扎实的书法功底,在这里凸显了一般画家无法企及的优势。无论勾勒一只叶片,还是描绘盘根错节的枝干,选选沉稳刚健,犀利流畅的线条,成为他完成对每一棵花木精神性表述最有力的武器。该细微处轻如微风划过湖面,该茁壮处如铮铮铁骨支撑花蕾万千,该曲折时又千回百折,让人俯首谛听……,变化万千又蕴含了画家人生情感的线条,在抑扬顿挫中,让一树枝叶,几朵花草,在作者情感中复活、绽放,自在地表述生命的意味。

人世间所有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最终不是单纯的作品或作者本人在那里表达,而是作品与人品共同完成的。这就是禅宗物我两无,无生无灭的最高境界。选选的书画创作,其实就是一个书品、画品和人品相映生辉,相依相存的过程。从他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人格力量对于艺术创作的意义,也可以看到他的书画作品对自己人生情怀的照耀和磨砺。而这样的作品和人品,恰巧是当代中国艺术界最弥足珍贵的。

 

 

 

精深华妙,独树一帜

_简介中国当代书法家王明九先生

王冠丽

    在中华民族巍峨壮观的艺术宫殿中,珍藏着炎黄子孙的国粹--书法。提到书法,人们往往会沿着楷书、草书、隶书的源流,上溯金文、甲骨,一直追溯到结绳记事,所以,贯穿中国古代史的书法史,实质上就是汉字的发展史。

    作为汉字的良种沃壤,书法曾对方块汉字的定型、发展,做出过不可替代和磨灭的贡献;作为一门完美的综合性艺术,三千年来,更是群星璀璨,名家辈出。

    这里,笔者向海外同道和朋友们介绍一位以精、深、华、妙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当代书坛独树一帜的书法家王明九先生。

   

习艺经过与独特风格

    王旭堂,字明九,笔名象,后以字行世。幼年时,曾就读私塾十二年,再受业于程学川太史(光绪甲辰年翰林)。

    由于家庭影响,明九先生从八岁开笔学书。初学楷书,以颜真卿的《麻姑仙坛碑》《争座位帖》《祭侄文稿》、《柳公权玄秘塔》《神策碑》等碑帖入手,日课大字五百,整整四年,把颜柳两家法书写得神形兼备,惟妙惟肖。

    继之,改学欧阳洵的《澧泉铭》《化度寺》、褚遂良的《倪宽赞》等,三年时光,写得笔笔清健、字字秀逸,深得欧、褚神韵。

    十五岁时,读包、康两氏的《艺舟双楫》和《广艺舟双楫》并深受影响,遂迈入北朝碑中。

    北碑以北魏为代表,其字体的基本特点,是气势刚健质朴,字体端正大方,结体、用笔在隶、楷之间。如《龙门廿品》中的大部分作品,即属于方笔范畴。方笔笔势雄奇,一经用刀刊于石上,一笔一画皆呈现出棱角,显得锋芒毕露;加之结体布满四方,字势更显得方整厚重,使明九先生从中审出铺锋用笔之雄,和挥毫展用之妙。

    北碑中还有圆笔,如《石门铭》。圆笔笔划圆劲秀拔,内含刚柔,敏妙无双。对此,康有为先生曾极力赞许,有“瑶岛散仙,骖鸾跨鹤”之誉。康有为和于右任的书法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均得力于《石门铭》。有于右任先生诗为证:“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汗湿枕。”明九先生为博采方笔、圆笔之长,兼习篆隶以证运笔之理,也付出了二十年的苦功。

    之后,开始探讨帖学精髓。明九先生悉心揣摩、临写了《宣示表》《兰亭序》《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怀素自序帖》《十七帖》《松江本皇象急就章》《淳化阁帖》等等,达三十年之久,真是寒毡坐透,铁砚磨穿!

    书学是寂寞之学。在漫漫的岁月中,在艰苦的治学道路上,明九先生淡泊自守、甘于寂寞。他经目历代碑帖何止数千种,并且选临过其中的三百余种精品。从殷商甲骨、两周金文、两汉分隶、南北朝碑帖以及隋、唐、宋、元、明、清诸大家书法流派中,择其善者反复临摹,抉其所长汲取借鉴。明九先生常作擘窠大字、蝇头小楷,并擅长左手书。书写时,喜用章草古朴笔意作大草,使其浑厚雄壮;用方笔作楷书,求其端庄、刚健;更以方圆并用之笔作行书,使游丝飞动婉转流畅,点画沉着而不凝滞,从而,在广收博采的基础上,融汇贯通、施我之法,逐步形成自己精深华妙的艺术风格。

    纵观明九先生的书法作品,无论是信手拈来的寥寥数字,还是精心书写的宏篇巨幅,无不是高格调的作品:写北碑,笔势潇洒凝重;写南帖,势如行云流水;篆居婉转流畅,草呈纵放奔腾,更兼笔法、结构、章法、气韵等等,互相衬托,相得益彰,使通篇气势显得或奇逸洒脱、神采飞扬;或笔力雄健、光彩照人,真是高、精、深、厚,难能可贵。

    功力深故根基深,人品高故书品高。明九先生的书法,堪称集上下三千年碑帖之大成,熔前贤数百家精华于一炉。先生常言:“书法之善,精在用笔,美在结构。笔法不精,虽善犹恶;结构不美,虽熟犹生。是以指实腕活,力注于毫端之间,横推、竖拉、外拓、内擫划沙而行、退笔而出,浓墨厚纸方为力透纸背。用笔千古不变,结构因时而易:大字密布,小字疏朗,俯仰向背,谦让违和。以方圆之笔举一反三、施我之法,则线条不变,惟字形变更耳。”

    晚年,明九先生致力于书法理论的研究和编撰工作,先后出版了用楷、草、隶、篆、行五种字体书写的《新道德三字经》,用廿一种字体书写的《新春联》,和以分类举例的方法,介绍各种形体的汉字,应怎样根据大、小、疏、密、肥、瘦、长、短等不同特点,以俯、仰、向、背、屈、伸等法,变换使用于每个字的撇、捺、勾、点、挑、横、竖等,使楷书写得方整、匀称、舒展、端稳,帮助初学者克服因难于理解字体结构安排的要领,而出现的散乱、偏重、倾斜、狂怪、窄狭、犯碍等现象,起到通向高深境界的桥梁作用的《楷书结构规律》等十数种著作和碑帖。

    这些书出版发行后,仅两、三天即一售而光,应广大书法爱好者要求再版发行后,又在两、三天里售完。

 

几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下面,笔者重点介绍一下明九先生的代表作。

    凝聚着先生毕生精力和心血的代表作,有《章草汇编》《书法三昧》和《草书汇编》。

    《章草汇编》。章草,创始于秦,通行于汉魏。它的笔法,上承篆隶,下为楷书和行草开拓了无休止的发展境界。它的出现,从结体上一改篆隶之繁难,为文字趋向草写进行了第一次革新和突破。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毕竟属于难写、难认、难讲的古章草逐渐趋向湮没。这部《章草汇编》把濒于湮没的古章草字,按偏旁部首整理归纳成字典,编成五卷。这是汉文字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章草字典,它的编成,为我国的书法史和文字学填补了一项空白。

    《书法三昧浅说》。这是一部理论密切联系实践的工具书。书中,作者力求全面、完整、系统的论述书法艺术。书中包括书法源流、永字八法、一百三十六法、章草书学千字歌及注释等内容。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结合自己六十余年的治学心得,解开了许多古代书法家留下的极其玄奥的书法术语。这些术语的科学性和实用价值是惊人的,它说明了我国古代书法家的智慧和成就,同时,又反映了由于时代的局限,一些书法家既不愿公开其秘,又不甘湮没其艺的矛盾心理。

    《草书汇编》。该编是在《草韵汇编》的基础上,增加《草字汇》和套帖中的有关内容,编成的一部草书字典。该编包括自秦朝程邈至清代王铎等四百余名书法家的草书三万余字。经过反复核实、多方推敲,按偏旁部首编成六册,是目前中外最丰富的草书字典。

    这三部书,从一九七一年开始,整整编了十年,编成之后,先生的须发都灰白了。明九先生说:“我写这些书,一不为虚名,二不图实利。书法,是中国特有的国粹,作为中国人,我有权利、有责任、有义务把我知道的写下来,留给后人。

    现在,明九先生虽年已古稀,但精神矍铄,老当益壮。他耗时一年,准备了一个大型的个人书法作品展览。

    这个展览,共有展品三百多件,其中,有从甲骨文开始,按循序渐进的汉字衍变历程,精心临写的三千余年来历代精品碑帖一百四十余种,重点介绍了汉字的定型和几次重大变革,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的作品;有用多种字体笔意书写的诗词歌赋及楹联古文一百余件,包括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王勃的《滕王阁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用大草、章草、行书、楷书各书一通的《千字文》等;还有用左手和左、右手书写的作品几十件……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这个展览,以水平高、作品精、内容全的艺术风范,向观众介绍了传统的中国书法艺术,所以,被观众誉为“观之,如亲睹中国五千年璀灿文明史。”当时,天津市有关部门的领导人及各界观众,曾参观了这个展览,天津日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天津电视台均予以及时报导。

    明九先生的书法作品,还东渡日本,远销西欧、南洋等地,明九先生精深华妙的艺术风格,高精深厚的艺术造诣,已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各界人士的推崇。尤其是先生独创的章草溶大草的个人风格,在美国哈佛大学引起强烈震动,受到一致赞誉,并被该校图书馆收为珍品。

    现在,笔者把明九先生及其临摹的不同风格、流派的书法作品数幅,介绍给海外的同道们、朋友们,以期进行交流和探讨。

 

参考文章二:(此文发表於深圳<深星时报>1998年9月6日。同年10月16日,香港<大公报>予以摘要转载)

 

中华五千年 墨苑八十载

__简介书法家王明九老人及其书法艺术

王冠丽

    浙籍杰出书法家王明九老人,以其博大精深、成就斐然的传统艺术造诣,令世人嘱目。1984年拍成电视专题片《王明九先生翰墨生涯六十载》在国内外播放,并先后被收入《世界当代著名书画篆刻家大辞典》《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殿》《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人录》《中国美术年鉴》《中国人物年鉴1991》等海内外出版的数十部名人典集,并被国际艺术家联合会、世界华人书画专家教授艺术联盟等十六家单位,联合授与“世界书画艺术名人”称号。

    老人于近八十载的翰墨生涯中,在中国近五千年的精品文字碑帖之间,广收博採,南北相融,从而逐步形成了精、深、华、妙的艺术风格,在当代书坛墨苑独树一帜。

    多年来,老人陆续积累了上万件书法精品,全面、完整、系统地浓缩了中国书法史和汉字发展史。这些作品主要分为五大部分:

    一、沿甲骨、金文、篆书、隶书、章草、楷书、今草等汉文字的衍变历程,介绍汉文字从发生、发展到定型期间,历次重大变革时期,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

    二、唐诗百首,书法百种。即以一0二种书法,书成的一0二首唐诗,每一种字体,老人都是自由地写进去,再自然地写出来,融汇贯通,施我之法,并以书法为载体,歌颂了一千多年前,璀璨辉煌的中华文化瑰宝__唐诗。

    三、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如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王勃的《滕王阁序》白居易的《长恨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文天祥的《正气歌》朱柏庐的《治家格言》等等,用百数种字体书写的作品近千幅。

    四、以多种字体笔意书写的楹联、格言、警句等。

    五、悠久的佛教文化。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於东汉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其佛学思想和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产生了众多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流传至今的,还有禅宗、净土宗、律宗和密宗等。保存至今的佛教经典,被称为三藏,即经(佛所说的教义)、律(为僧侣制定的戒律)、论(解释和研究教理的论著)。

    明九老人以书法为载体,以多种笔意,沐手敬书《金剛经》《般若般罗密多心经》等多部经卷,使佛教文化作品成为老人上万件书法作品的金中之鋼,以表达明九老人对中国佛教的虔诚与敬仰。

    这上万件书法精品,或清新典雅,或雄健神奇,即准确表达了老人在上下五千年的碑山帖海中苦苦求索的过程,又生动呈献出老人追求思索的结晶。这些传世珍品,曾多次在中国、日本、美国、丹麦、法国及港台举办个人书法展览,部分作品被许多大型博物馆和著名收藏家所珍藏。

    老人的几部代表作《王明九书古诗文百篇》,集群贤于卷内,聚众家于笔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工具书《草书汇编》,是一部汇集古代第一流书法家草书的字典;《章草汇编》是汉文字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章草字典,它的编成,为中国书法史和文字学填补了一项空白;《章草书学千字歌及注释》,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汉字的衍变历程,详尽透彻地阐述了书写中应掌握的各种要领,是老人在书法理论方面的代表作。

    此外,已出版的《楷书结构规律》《五体书新道德三字经》《春联集》《王明九书法选》《唐诗百首.书法百种》等等,无不是老人为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其辉煌瑰丽、恢宏鼎盛之风范,堪称自晋之后,屈指可数。

    在漫长的岁月中,在艰苦的治学道路上,明九老人还搜集了大量的古碑帖。其中,有的已失传多年,社会上已很难见到。

    为使这批珍贵的古碑帖继续流传下去,明九老人不顾自已已将届九十岁高龄,在女儿王冠丽的协助下,又编出一部书法力作--《中华五千年翰墨精粹集锦》。

    这部书从中国殷商甲骨开篇,继之,为两周金文、秦权诏版,再迈入两汉分隶和三国、晋、南北朝的碑帖之中。

    西汉的五凤刻石、新朝的嘉量、东汉的石门颂、乙瑛碑、礼器碑、孔宙碑、张迁碑等十数种汉隶;楷书鼻祖钟繇;章草圣手皇象;西晋名家索靖;特别是在书法史上占据特殊地位的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书中将以专题篇幅介绍。

    隋后之唐,形成了中国书法史上又一鼎盛时期。孙过庭、李北海、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张旭、颜真卿、怀素、柳公权……犹如一颗颗光彩夺目的明星,使盛唐文化更加熠熠生辉。宋之苏黄、徽宗;元之子昂及明朝的文徴明、清代的钱南园,这部书也都分别加以介绍。

    历朝历代,书法称家的人多得象天上的星星一样,数也数不清。这部书沙里淘金、优中选优,从中只挑选了近五千年来,代表各个历史时期最高水平的书法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共计119种。在明九老人将届九十岁高龄时,又在女儿王冠丽的协助下,把那些已很少有人认识的古文字,译成今天通用的汉文字,还从名家名作、书法理论、他们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和对汉文字发展的推动作用这三个高度,一一加以论述。观之,使人恍然领悟:贯穿中国古代史的书法史,实质上就是汉字发展史;作为汉字的良种沃壤,书法曾对方块汉字的定型、发展,做出过不可替代和磨灭的贡献;作为一门完美的综合性艺术,数千年来,更是群星璀灿,名家辈出。

    也许,前人曾经留下过类似的书法史诗。——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

    今后几十年,这样的宏篇巨制都会极为罕见。——不是无人拥有这种才华、才能、才干,而是很少有人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守得住这份清苦,耐得住这份寂寞。倾毕生精力,独对青灯古卷、残碑旧帖而乐此不倦、孜孜以求,个中甘苦,非过来人不知。

    为只为身为华夏后裔、炎黄子孙,明九老人深深地挚爱自己的祖国和中华民族,深深地痴爱自己为之献出毕生精力的文化事业--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书法艺术。

    欣逢世纪之交,明九老人准备把自己毕生研究的成果,以在国内外举办书法巡逥展,和出版书法代表作的方式,奉献给所有热爱中国古老书法艺术的人们,奉献给廿一世纪。老人说:“我写这些作品,写这些书,一不为虚名,二不图实利。书法是中国特有的国粹,作为中国人,我有责任、有义务把我知道的写下来,留给后人。”

    借“深星时报”之版,我把《中华五千年翰墨精粹集锦》的部分作品介绍给读者,并转达明九老人对所有关心、支持书法事业的同道和朋友,所表示的深深谢意。

                                                                 1998.8.11                                                                  

参考文章三(本文发表于天津日报2004-11-24)

 

                             人生最重是精神

                  —追忆王明九先生传播文化服务乡梓轶事

                         东轩   杨晓东

    改造拓宽后的东丽区张贵庄跃进路南头,矗立着一栋弧形抱角的六层楼宇。区图书馆从陈旧发暗的小院迁到这里已经3年了。四楼宽敞明亮的阅览大厅里,气氛静谧,飘散着淡淡的书香。伏案阅读学习的人们偶尔抬头,便会看到对面墙壁上,那幅虽有些发黄,但却依然醒目的书法作品:“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这摘自古诗遒劲有力的大字,透着一位老人内心的愿望与嘱咐。许多老读者此时会不由忆起早年间,著名书法家王明九先生生前多次来东丽辅导讲授书法艺术的情景。这位诞生于该区金钟河畔的老人,在他的艺术人生中,不仅以精湛的书法,而且以高尚的人品和传播文化服务社会的精神,长久地赢得人们的敬爱与尊重。

                                            艺术人生

    1913年夏,一个旭日东升的黎明,在原直隶天津东乡范庄村,一个幼小的生命诞生了,他就是日后享誉书坛数十年的著名书法家王明九先生。其父乃当时京津一代名医,曾在北洋政府卫生部供职。因时局动乱,不满北洋政府的种种倒行逆施,愤而辞去官职回到家乡。返乡后,他一面悬壶济世,一面把精力放在对儿子的培养教育上。

    当年的范庄村是水陆通衢的大村,文化氛围浓厚,曾出过一文一武一商。商是民族实业家、天津八大家之一的范竹斋;武是武术家范长卫,威震直隶河北;文是儒将孙家礽,其父孙庆铸系一教育家,是少年王明九的老师,他与严范孙同年考中秀才,两人私交甚笃。孙家礽书法颇有造诣 ,特别是他的北碑作品熔秦铸汉,被王国维等国学大家书法大师誉为“集北碑之大成者”。孙少年即有大志,青年时代从军,与傅作义将军是金兰兄弟。1938年,在彪炳青史的台儿庄战役中,率领所部官兵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直到为国捐躯,血洒台儿庄战场。

    当年孙嘉礽父母在世时,每年三大节他必回范庄村探亲。拜罢族中长辈,他就关起门来挥毫作书,日日不辍。这时,尚在少年的王明九不声不响地凑过来,认真地观看,一声不吭。看到入神处,右手还学着孙嘉礽的样子,或如锥划沙,或挥洒自如。孙嘉礽见这位小表亲长得眉清目秀,十分聪明好学,心中十分喜爱,遂把毛笔递给小明九,让他写几个字看看。此时王明九已开笔学书数年,所以接过笔来毫不迟疑,把颜柳欧褚都写得很是传神。看得孙嘉礽不禁颔首微笑,遂将北碑笔法的要领奥妙,悉心传授给小明九。日后,孙家礽深厚的北碑造诣,特别是字里行间那一股浩然正气,无不蕴含在王明九先生的北碑作品中。同时,孙氏父子的人品学识,都曾给少年王明九以深刻的影响。

    王明九先生8岁开笔学书,初学楷书,以颜真卿《麻姑仙坛碑》柳公权《玄秘塔》入手,日课大字五百,整整四年,把颜柳两家法书写得形神兼备。继之,改学欧阳询《醴泉铭》褚遂良《倪宽赞》等,三年时光已得欧褚神韵。15岁时读包世臣《艺舟双楫》、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又受孙嘉礽影响,遂迈入北朝碑中。为博采方笔圆笔之长,兼学篆隶以证运笔之理,少年王明九日后曾付出20年苦功。18岁时,王明九告别家乡,游历了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石窟造像碑林古迹,眼界大为开阔。

    后客居上海,师从于前清太史书法家程学川老人。程学川,浙江海宁人,光绪甲辰年翰林,其南帖书法深得二王神髓。居沪十年间,明九先生追随程老左右,系统学习了经史子集碑帖版本学鉴赏考古学古文字学等,使自身综合艺术修养得到全面升华。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文坛墨苑精英荟萃,雅士云集。明九先生得以与吴湖帆、冯超然、邓散木、金梦石和金少石父子等多有交往,一起或结社或雅集,切磋书艺,相互启迪,使他的书法创作,又融入江左遗风。

    书学是寂寞之学。在漫长的岁月中,在艰苦的治学道路上,明九先生甘于寂寞,淡泊自守。他经目历代碑帖数千种,选临过其中三百多种精品。从殷商甲骨、两周金文、两汉分隶到历朝历代的书法流派中,广收博采,融会贯通再施我之法,逐步形成自己精深华妙的艺术风格。纵观王明九先生的作品,写南帖如行云流水;写北碑如泰山之安;写隶书优智巧于毫芒;写草书变起伏于峰峦。笔笔有出处,字字有新意。辛亥革命老人、百岁书法家孙墨佛曾经这样赞誉:“明九先生的书法是素精各种字体,纤波浓点抑左扬右。内含刚柔,外呈筋骨,笔画方正,点画匀圆,有锋熠其精神,无锋含其气韵,为当代之大手笔。”

    王明九先生以毕生精力,在上下五千年的碑山帖海中苦苦求索,又把求索的结晶凝聚为大量作品留给后人。他苦心著就的书法专著《章草汇编》《草书汇编》《章草书学千字歌及注释》《楷书结构规律》《王明九书法选》《唐诗百首书法百种》《王明九书古诗文百篇》等,无不是老人为继承发扬祖国书法艺术做出的贡献。

                                            服务人生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深深挚爱着书法艺术的王明九先生,不仅在继承的基础上,对这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予以创新和提高,而且把弘扬传播书法艺术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尽己所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热爱祖国的文字与书法,增强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虽是书法名家,却从不自恃清高,孤芳自赏,而是乐于育人默默耕耘,勤于传艺默默奉献。追求完美,把最美好的作品奉献社会,传于后人是这位书法家一生的心愿。

    东丽区范庄村是王明九先生的出生地,虽已离开家乡多年,但无论走到哪里,对这片土地,对父老乡亲,他始终怀着深深的眷恋,总想为家乡做点什么。尤其到晚年,家乡那淳朴的民风,深厚的亲情更难割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书法艺术同其他文化门类一样,开始堂堂正正地进入人们的生活,艺术家们也有了充分施展才能和抱负的舞台。

    王明九先生欣喜于艺术的新生,仿佛又回到人生的春天,尽管此时他已年至古稀又不幸罹患癌症。然而,欣喜与振奋却让他忘怀一切,在有生之年终于可以实现自已的夙愿了。

    1983年夏,正值三伏季节,酷热难当。原东郊图书馆狭小的会议室挤进了上百人,座无虚席。一架小电风扇呼呼转动,仍难驱散盛夏的暑气。王明九先生带着一百多幅书法作品,乘车一个多小时赶到这里,为家乡的书法爱好者授课辅导。望着一张张似乎十分熟悉的面孔,望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王明九先生的内心十分激动。他清清喉咙,展开书稿,娓娓道来。通俗易懂的语言,饱含感情的讲解,使这些大都来自农村的书法爱好者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书法培训班连续办了三个月,每周一次授课,王明九先生总是早早来到图书馆,抱病辅导,常常汗湿衣衫。他不愿给清贫的图书馆添麻烦,往返都是乘坐17路公交车,中午不吃午饭。老人这种奉献精神,感动了主办者和每一位学员。

    小东庄有个残疾青年,后来因故不能来上课,写信向王老请教,言辞恳切。王明九先生阅后放心不下,抽空专程赶到他的家中,当面辅导。鼓励他勇敢地面对困难,面对人生,学习知识,掌握一技之长,自强自立,报效祖国和社会。

    在众人的心目中,王明九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书法家,更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宽厚慈祥的长者。1990年,78岁的王明九先生应聘为东丽区老干部书法协会名誉会长,他感到自已又加重了一份责任。在以后的日子里,尽管身体越来越虚弱,但仍坚持每年到老干部局为大家辅导讲课,多次谢绝派车接送,一直风雨无阻,直到病逝前,不得不卧病在床。十几年间,王明九先生为家乡人民培训辅导20余次,赠书、题字近百幅,从未要过一分报酬。听他讲课辅导的书法爱好者达数百人,他们中有的现在已是小有成就的书法骨干。

    晚年患病的王明九先生自感时日不多,更加珍惜每一天光阴,趁身体还能活动,借开放时代春风,把传播书法艺术、服务社会民众作为人生最后一件大事,努力做好做完美。那年春节,老先生因肺部感染住进了医院。杨村某驻津部队首长托人找到他(不知老人已住院),想请他到部队去为官兵辅导书法,活跃军营节日生活。王明九先生仍在发烧,却谁劝也没用,高兴地一口答应了。家人陪同他来到部队,老人看到这么多年轻战士喜爱书法,兴奋地挥毫疾书,还谆谆嘱咐官兵们要能文能武保家为国。

    数十年来,王明九先生还义务为本市和外地的许多工人农民干部 、战士写过作品,对一些素不相识的普通人登门或托人求字,有求必应从不拒绝。对于前来求教的书法爱好者,以及海内外的求教信函,老人总是及时予以答复回复,诲人不倦。多年来,王明九先生还应约为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全国侨联等领导机关和团体的有关领导出访,创作了许多作品,受到各级领导同志的称赞。王明九先生爱国拥军和以已之长服务社会的满腔热情,给社会各界人士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华彩人生

    “笔做生涯墨做田,欣逢盛世即神仙”。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王明九先生的书法创作,也进入了成熟期和收获期,其作品更加充满时代的激情。他与时代同步伐,与民众共呼吸,饱蘸如椽巨笔,书写盛世华章,表达了一位老书法家的拳拳报国之心。他在艺术风格和创作道路上不断变法,超越自己。在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与突破。

    这期间,他配合形势,根据诗文不同意境,选择不同的书写字体,历时五年,先后潜心创作了呼吁祖国统一的百幅书法作品,歌颂子弟兵的百幅书法作品,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百幅书法作品。这三个百幅鸿篇巨制,不仅展现了王明九先生精湛博深的书法成就,而且体现了这位老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人品。

    1984年,在天津青年宫展出了王明九先生以缅怀廖承志同志革命业绩,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为主题的书法作品展。一百余幅作品,内容丰富,笔体各异,参观者反响热烈。展出后,他将全部作品赠送天津市政协及海外华人学者专家,被誉为“书法艺术之外,政治意义更深”。

    1986年“八一建军节”前夕,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59周年、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王明九先生创作了百余幅歌颂人民子弟兵丰功伟绩的书法作品,在八一礼堂展出,各界群众和部队官兵踊跃观展,深受欢迎。为写好作品办好这个展览,王明九先生查阅了大量军史资料,走访了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

老干部,多次深入部队了解军营生活,向部队官兵赠送书法作品。将毛泽东、朱德、陈毅、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有关诗词,用楷草隶篆多种书体进行艺术再创作,雄浑大气,豪迈而多彩。为表彰王明九先生拥军的模范行动,天津警备区向他颁赠了“书壮军心,堪称一兵”的锦旗;武警天津市总队授予老人“名誉武警战士”的光荣称号.

    1990年7月,在天津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举办了《中华革命志士诗选•王明九书法展》。薄一波同志亲自为展览题名。这次展出的百余幅书法作品,汇集了鴉片战争以来66位英烈的百首诗篇,配以明九先生精心选择创作的百种书体风格,诗情书艺相得益彰,被誉为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书法艺术精品典范。这个展览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缅怀先烈、热爱祖国的激情,也有力地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弘扬和普及。展出后,他又将全部作品赠送给天津市委、市政府,用以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举动受到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并予以褒奖。

    1997年以后,王明九先生以耄耋高龄,先后参加了《全国百名书画家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大型笔会、举办了《王明九书法80年•百种作品展》、《王明九师生庆澳门回归书画展》。2000年,王明九先生已卧床不起,听说天津市文联要举办以赞美天津为主题的大型书画展,欣然命笔,写下了“美化乾坤新世界,安排宇宙大家庭”的豪迈诗篇,表达了老人历经沧桑,目睹祖国繁荣强大的喜悦之情。

    王明九先生的高尚人品与精湛书艺,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与充分肯定。陈云、邓颖超同志曾分别委托专人或来津慰问他。薄一波、张爱萍、杨静仁、程思远、汪锋等同志,为他的各种书法展览题写了展名。王明九先生的书法创作和服务社会的公益活动,还一直得到天津市党政军许多领导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得到天津市新闻、出版和文化艺术团体负责人及方方面面朋友的关心和支持。他常说,人生不过百年,我有幸赶上了好时代,就要抓紧时间,多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情。1982年以来,王明九老人还致力于把书法推向世界,让更多身居海外的炎黄子孙及国际友人,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他创作的《唐诗百首•书法百种》《王明九书古诗文百篇》等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日本千叶、丹麦哥本哈根及香港展出,为传播祖国的书法艺术,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自已的贡献。

    如今,王明九先生离开了我们,但他所培育的艺术之花将继续开放。老人的弟子传人决心遵照老人的遗志,完成先师未竟的事业,为弘扬中华民族书画艺术做出应有的贡献。最近,他们正在筹办《弘扬中华民族翰墨精粹•王派书法艺术巡回展》,在北京首展后,还将赴美国、加拿大等国展出。这个展览,涵盖了中华民族书法艺术领域内,沿着汉文字几千年发展史形成的各种流派及创作作品,还包括几千年来,华夏少数民族中蒙、藏、维吾尔、回纥、壮、满、彝、傣、东巴、朝鲜、契丹、女真、西夏等少数民族古老文字,及其不同时期的演变书体,向国内外展示书法艺术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硕成果。正是通过像王明九老人及传人这样一代又一代书法家鍥而不舍的努力,中国的书法艺术才会如此绵延千年,亘古不息……。

 

 参考文章四(本文发表于天津日报2004年1月14日)

             健笔凌云赤子心

              —记走出东丽沃土的书法家王冠峰

                     许新复    杨晓东

    二十一世纪之初,一个金色的秋天,香港最高艺术殿堂__香港大会堂,正在举办万众嘱目的“世界华人第二届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展品中,一幅《中国部分少数民族文字书法长卷》,以其雄伟豪迈、独辟蹊径的艺术风格,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艺术家和美术评论家。

    人们交口赞誉:看了这件作品,才了解到书法艺术领域内,既有沿着汉字几千年发展史形成的各种书法流派,又有几千年来,华夏少数民族中27个民族,曾经使用和推广的39种文字及其书法。中国文化,真是博大!中国书法,真是精深!

    这件作品的书成及展出,填补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书法的空白。这件涵盖了中国少数民族中蒙、藏、维吾尔、回纥、壮、满、彝、傣、东巴、朝鲜、契丹、女真、西夏等少数民族古老文字,及其不同历史时期演变书体的艺术奇葩,在这届展览会上,获得特别金奖。搜集、整理、创作这件艺术精品的书法家,就是本文将要介绍的东丽籍知青、现为旅港著名书法家王冠峰先生。他是已故老一辈著名书法家王明九老人的第五个孩子,也是王派书法的主要传人之一。

                                      翰墨情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正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好年景。这年夏天,著名书法家王明九先生的夫人,生下一个又白又胖的男婴。按照家谱排,这个男孩是“冠”字辈,明九先生为孩子取名“冠峰”,希望儿子长大后,人品、学识都像山峰一样高耸入云。

    冠峰三岁开始认字,五岁时已认得近千个字。就在五岁生日那一天,冠峰收到父亲的一件礼物_一支羊毫大楷。父亲在交给孩子毛笔时,用浅显易懂的话语说,写字、学习书法,可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它是一项需要用毕生精力追求的事业。为此,要寒毡坐透、铁砚磨穿,要淡泊自守、甘于寂寞。小冠峰听后,认真地回答父亲,愿意做个和爸爸一样的书法家。从此,冠峰开始了最初的笔墨生涯。

    在明九先生循序渐进的指导下,冠峰日课大楷500余字,连续几年,把欧阳询的《化度寺碑》,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写得笔笔清健,字字秀逸,惟妙惟肖。

    有楷书做基础,父亲给儿子层层加码,让儿子懂得研习书法好比蜜蜂采蜜,采得百花方成蜜。要舍得下苦功夫,花苯力气,静下心来,广临碑帖。不写碑不知道碑的优点,不学帖不知道帖的长处。只有像蜜蜂一样,在博采百家精华的过程中,一点一滴酿成自已的蜜,才能逐步形成自已的风格,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就这样,父亲用自己的大手牵着儿子的小手,把冠峰领到书法艺术之巅的山脚下。

    年复一年,冠峰系统学习了书法理论、历代经典碑帖,以及它们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和对汉文字发展的推动作用等等。

    父亲把自己的翰墨结晶传授给冠峰:书法与书写的本质区别,在于书法是有规律可循、有法则可依的一项艺术实践活动,它是个人心灵的感受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反映。就像溪流是水,海洋也是水,但此水非彼水;溪流是一,海洋也是一,同样,此一非彼一。水流千遭,要流向大海;水纳百川,也才能成为大海。一定要像大海一样,不但要有容纳百川的度量,还要有容纳百川的能力。所以,一定要全面掌握中国历代经典碑帖的笔意神髓,温故知新,推陈出新,先自然地写进去,再自由地写出来,才能融入己意,施我之法。切忌凭着小聪明写聪明字,大字报也是一个人一个体儿,也都是个人风格,但那不是书法,更不是艺术。一定要观千剑而后能剑,读百赋而后能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人品高,才能书品高,所以,只有德馨,才能艺更馨。

    冠峰以欧褚楷书开笔后,又习二王行书,再上追三代金文、下涉秦汉篆隶,徜徉北碑南帖……一路走来,已进入诸体皆备的艺术境界,为日后成为实力派书法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

    1983年春节,冠峰在天津市首届青年书法大赛中一举夺魁,荣获优秀作品一等奖。他的《石鼓文》大篆书法,得到冯星伯先生的褒奖;金文及小篆,得到李鹤年先生的赞许;章草,王坚白先生看了连连点头;行书,于志秋先生见到后连声说好;王景鲁、徐嘏龄二位先生,除在报纸上撰文介绍冠峰学书的过程,还直接奏刀,刻制了十数枚大大小小的印章,作为奖品赠予冠峰,鼓励他接好津门书法前辈的班。

    在人生与艺术的道路上,一些德高望重的老领导、书画界前辈,以及有关文化艺术组织的负责人,方方面面的朋友们,都给予冠峰无微不至的关怀、爱护和支持。

    冠峰在首都高等学府进修时,他的楷、草、隶、篆、行、章草等字体作品,已达到相当水准,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孙墨佛老人看到后,赞不绝口,高兴地说:“以后你每星期来我家一趟,我要亲自教你《书谱》!”此外,冠峰还得到梁漱溟、溥杰、萧劳、胡絜青、潘素诸前辈大家的教诲与指引。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汪锋同志看了冠峰的书法,还专门约他到住地,书成几幅诗作书法收藏。

    1991年,冠峰作为中国国家民委学术委员会书法代表团成员,随父亲王明九老人,在香港中国文物展览馆举办“弘扬中华翰墨精粹书法展”,并进行学术交流活动。随后,冠峰赴香港工作、定居。

    建国五十周年时,冠峰作为香港书法家代表,应邀在钓鱼台国宾馆参加“百名将军与百名知名书画家联谊笔会”活动。活动中,冠峰挥毫献上书法作品,表达了香港游子对革命前辈的崇敬之情,和对祖国母亲的挚爱之心。

                                         故乡情

    作为三十多年前的东丽知青,已成为中国民族博物馆艺术顾问、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香港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香港中国古典文献研究员、中文书法教授和海内外知名书法家的王冠峰,十分热爱东丽家乡,念念不忘植根于东丽大地的这片沃土。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冠峰还是十几岁的少年,就努力用自己的书法特长,为质朴勤劳的父老乡亲,书写着美好的生活画卷。

    那时的东郊区,十里八乡,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门里院外,都贴上红红的门心、框对、大福字,把家里家外都装扮得红红火火、喜气洋洋,表达了津郊大地的农民,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年味越来浓的时候,也是冠峰最忙的季节。

    从早到晚,冠峰一抱一抱地写春联。写好东家,又写西家,写罢北街,再写南街。锅台、炕沿、长箱、躺柜,到处都是墨迹未干的春联。看到能用自己的汗水,为辛勤劳作一年的父老乡亲们增添节日喜庆气氛,冠峰心情格外舒畅。

    有一年,冠峰冒着凛冽的寒风,顶着鹅毛大雪,应约为邻乡写春联。当他骑着自行车在金钟河大堤疾行时,一不小心,连人带车摔到将近20米深的河床。鼻子破了,腿也摔得一瘸一拐,但他还是不负众望,坚持赶到乡亲们家中,写了满街筒子的大红春联,几位大娘感动得不知说啥才好。村里还用大喇叭广播,表扬了这位送文化下乡的“小知青”。

    为家乡服务,传播书画艺术,已成为冠峰心中的神圣使命。

    1998年夏,冠峰刚刚结束首都纪念香港回归祖国一周年书画展活动后,冒着酷暑高温,赶到东丽区政协礼堂,举办《东丽情•心连心》书画展,以回报家乡父老,受到区领导的赞誉和农民们的热烈欢迎。

    现在,冠峰虽然工作非常繁忙,艺术活动和社会活动都很多,但他每年都要挤出一些时间回东丽,义务为农村、学校、残疾人福利单位和机关团体挥毫作书。

    看到自己曾经工作和学习过的这片沃土,建设得越来越好,人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富裕,冠峰再也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挥毫寄情:“津港路千里,东丽笑吐红;乡情心连心,一鼓下九龙。”

    冠峰还十分关心家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为东丽区的发展,献言献策,牵线搭桥,介绍海内外朋友认识和了解东丽,并且还请来中共中央编译局原顾问、年近九旬的我国著名教育家、翻译家何锡麟老人,为区旅游职专的学生做报告。

    何老语重心长地勉励该校师生,要为东丽发展努力学习和工作,做无愧于时代的东丽人。

    冠峰自己也身体力行,兼任一些乡镇农民书法协会名誉会长和几所学校的顾问,为在农村弘扬、普及书法艺术,提高农民的文化修养,做一写力所能及的事情,从不摆谱、端架子,而是有求必应。他说:“为乡亲们和家乡的建设发展出力,是我的义务和荣幸。”

                                        民族情

    众所周知,老一辈书法家王明九老人是一位治学严谨、德艺双馨的书法大家。他在八十多年的翰墨生涯中,在中国近五千年经典碑帖文字之间,广收博采,南帖北碑相融,以其精、深、华、妙的艺术风格,在中国书坛自成一家。他以成就斐然的书法造诣,和他的等身之作,饮誉海内外。

    冠峰追随父亲研习书法四十余年,深知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华夏各民族共同创造、发展的丰硕成果。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领域中有着独特魅力的组成部分。由于各种原因,历代各种汉字名帖原作,可谓种类繁多,而少数民族文字书法成果,至今仍如凤毛鳞角,有些少数民族古老文字,已经濒于湮没。

    抢救、挖掘、整理这些少数民族古老文字,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这个使命,冠峰近十几年来,除查阅大量的历史古籍外,还自费考察中国少数民族古老文字创造和使用的发祥地,广泛请教有关专家,深入到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地,反复求证,实地采风。他北涉白山黑水,西至大漠边关,东到辽河图们,南临丽江古城、傣寨壮乡,倾其精力四处观摩少数民族文化遗址,搜集、整理和学习少数民族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掌握第一手创作素材。

    冠峰为了探寻天书一样的西夏文字,了解这个历史上曾于宋、辽呈三足鼎立的西夏王国,专门考察了西夏当年“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抵萧关、北控大漠”的四至疆域,领略西夏王国的遗存文化。

    《二十四史》独缺西夏史。冠峰根据现存不尽完整的西夏文字典《文海》,和西夏文残碑,按照一千余年前西夏文使用的习惯,书成西夏文字集联书法:“非道储财草头露,无德富贵天中云。”浑厚苍劲,颇有旷古遗风。

    为创作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文字书法,冠峰曾多次来到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走进蒙古包,与牧民交朋友,喝羊奶,宿茅棚,共放牧,切身体验牧民生活。因此,他书成的回纥式蒙古文书法作品:“草原神骑”,展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真实情感与豪放爽朗的性格……。

    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和潜心创作,冠峰终于完成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书法长卷》。这件写满中国少数民族中蒙、藏、维吾尔、回纥、壮、满、彝、傣、东巴、朝鲜、契丹、女真、西夏等少数民族古老文字,及其不同历史时期演变字体的作品,或雄健豪迈,或端庄凝重,于古朴处见典雅,于清新处显神奇。它的创作和完成,填补了现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书法的空白,展示了少数民族文字书法在中国书法艺术领域中的独特魅力,部分作品收入国际文化出版社刚刚出版的《王冠峰书法集粹》。

    冠峰积四十余年的笔墨功力,学习和吸收了王明九老先生及其他老一辈书法家的人品、学识与修养,对诗文、碑帖版本学、古文字学等多有心得。移居香港后,更加注重广收博览,融会贯通,其书作在源于传统的基础上,又赋予时代的精神风貌。所以,他的书法作品,无论是信手拈来的寥寥数字,还是精心创作的宏篇巨幅,无不是高格调的作品:写北碑,笔势潇洒凝重;写南帖,势如行云流水;篆居婉转流畅,草呈纵放奔腾;更兼笔法、结构、章法、气韵等互相衬托,相得益彰,使通篇书法气势或奇逸洒脱,神采飞扬;或笔力雄健,光彩照人。正如廖静文先生在北京徐悲鸿纪念馆,观看冠峰的书法展览时所赞誉的:“具有高古沉雄,超脱蕴藉的独特风格。”

    近年来,王冠峰在海内外书法界有了一定的影响,其书法作品,被镌刻在海内外许多公园和碑林,在台港澳等地多次举办个人专题书法展,并被美国、日本、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和韩国等多家博物馆及高等学府收藏。特别是冠峰以楷草隶篆行草章草等6种字体创作的《文天祥正气歌书法六尺六屏》作品,大气磅礴,苍劲凝重,直抒中华民族浩然正气,在美国旧金山展出后,引起极大的轰动。

    不久前,冠峰携作品在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向家乡汇报展出.展览期间,观众反映热烈,参观者络绎不绝,就连喜爱中国书法艺术的美国朋友,也专程来津观展.

    新年伊始,《王冠峰书法集粹》出版。站在这一新的艺术高度,冠峰还在不断地攀向更高峰。为纪念已故老一辈著名书法家王明九老人从事书法艺术90周年,冠峰正在和师兄们、朋友们一起,筹备“王派书法艺术展览”,现已接到海内外许多艺术团体的邀请。冠峰说:“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我愿努力把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推向海外,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光。这是我的使命和责任,也是我最高兴的事情……”

 

泼墨山水写春秋——著名书画家蔡正雅的艺术人生

  

  蔡正雅——一个被中国国学研究会授予“国家杰出贡献艺术家”,一个活跃在当今中国书坛的江西书画家。近四十年的艺术追求,岁月的枝头已挂满了沉甸甸的收获: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展,中韩书法展,日本国际书道联盟展、中日自书诗联展,中新展,并获中宣部《五月的风》书展金奖。作品收入《第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集》等多种书画专集。《中国书法》、《中国煤炭报》、《书法导报》、《江西日报》等媒体曾作过专题报道。

 

  蔡正雅现为中国书法家权益保障委员会委员、江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西美术家协会会员、萍乡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西诗词学会常务理事、萍乡市国画研究会会长等。多年来蔡正雅默默耕耘、深入传统,打造出自己的品牌,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在当代书法界,能书能画者有之,能书能诗者有之,而诗书画三者全能,且都达到很高境界者则不多,蔡正雅则是这不多人中的佼佼者。

  

  蔡正雅在书法上掌握了独特超脱的个人语言,着力在张旭、怀素的墨线中挖掘跃动的生命旋律,同时在线条中提炼再提炼,融会贯通,在境界上雅化再雅化,从而有更多的创新意识和时代精神。

  

  纵观蔡正雅的艺术,楷、隶、魏、篆等都精熟皆擅,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大草,他注意把线条发挥到极点,长短、粗细、浓淡、强弱、干湿、直曲、圆方、静动、绵软飘息的线,飞扬跋扈的线,以线的流动分割空间,以线的变化构架艺术生命。他的章法、笔法、墨法均有打破常规的独创之处,尤其是章法变软无穷,大起大落,既实既虚,腾荡飞动,有意无意,愈变愈新,愈化愈奇,无造作之态,更无流行之弊。笔法最能体现一个书法家的传统功底及个性气质,蔡正雅注重线质并据情性表现丰富完美的笔法,时而峻健,时而圆润,时而老笔伤披,时而临风绞转,顿挫提按变化微妙,翻折方圆纵逆自如,但见连绵奔放舒卷如云,踔厉风发激情无限。

  

  蔡正雅的国画山水以书法线条入画,自然笔力洞达,骨气坚苍。把突破点选在走传统,走进自然,突出时代,能表达心灵感受的位置上。他的画以大泼墨大泼彩为主,亦时时积泼积色,水渍斑斑,墨痕融融既厚重又空灵,既浓艳又温婉、着力体现一种大的气魄,亦如他的狂草奔放绵延,他不拘于一地一貌的形似,注意总体的把握和个人情感的释放,体现一种健旺的生命力。他既善于用笔用墨用色,更善于用水、虚、实之中天机无限,浓浓淡淡之外气象万千。他的长卷虽长,边绵十米,读来不觉其繁。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宝贵的艺术实践,为繁荣和发展我国山水画创作提供了难得的借鉴。

  

  书与画最后是写襟怀,写品格,写素养,写性情。蔡正雅以自己深厚的素养,开阔的襟怀,高尚的品格,自然的情性为诗书画的创作搭好了攀上更高境界的云梯。他刻苦勤奋,创作颇丰,先后主编了《萍乡市书法精品集》,《萍乡市书法作品选》、《巢云轩吟集》等,蔡正雄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创作那么多的艺术作品,诗、书、画同时都达到那么高的境界,但他谦恭自抑,从不以此骄人。

  

  作品,是蔡正雅人品的外在延伸,人品,是蔡正雅作品的立体表现。是蔡正雅给予了作品以生命的律动,还是作品赋予了蔡正雅丰富的人生?蔡正雅的为人为艺便是最好的注解。

  

  蔡正雅的艺术之旋,见证了一个时代,记录了一段心路历程。他用生命与艺术的张力,诠释着人生艺术和艺术人生的真正内涵。

版权所有:晋风网  晋ICP备20210056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