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元节的由来
  •   

  • 来 源:本站辑
  • 时 间:2020-09-02 18:53:39
      中元节与清明节、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也是道教和佛教的重要节日,在道教的说法中,以元宵为上元,七月半为中元,十月半为下元。

有谚云:“七月半,鬼乱窜。“自七月初鬼门开后,地府的孤魂野鬼纷纷跑到人间游荡”,俗称“冥府开禁,鬼魂过年”。

这段时间,人间的阴气加重,阴间的鬼魂会被放到阳间来接受亲人的祭拜,”于是,人们在中元节这一天除祭祀祖先外,还要大规模赈济孤魂野鬼。因此,“中元节”又被称为“鬼节”。

而在佛教中,中元节又称盂兰节。源于佛教《大藏经》中的目连救母的故事:据说当时佛祖的弟子,大比丘目连施展天眼通,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因生前种种罪行而堕入饿鬼道,变成了喉咙细如苇管,肚子却如水缸般巨大的饿鬼,目连用钵盆装饭菜给她吃,而饭菜刚到母亲眼前就变成一堆火炭。

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佛说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连与众僧人于农历七月十五为亡母和天下亡魂超度,并用盂兰盆盛百味五果、饭食素斋供奉地狱里的众生。挨饿的众饿鬼终于得到了食物。因此,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所说的“鬼节”。

当然了,中元节可不止烧纸这么简单,这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节日里除了寄托人们对祖先的缅怀外,还有对团圆的幸福,对家人生活的美好祈愿,它有更深层的含义。

那关于鬼节的习俗你知道多少?这里面的讲究可大了去了……

古 人 如 何 过 鬼 节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燕京岁时记》:“至中元日,例有盂兰盆会,扮演秧歌、狮子诸杂技。晚间,沿河燃灯,谓之放河灯。”

传说水上放河灯是为亡魂引路。

——祭祖——

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

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

——烧街衣——

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蒸面羊——

旧京及华北地区,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

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也和“羊羔跪乳”的故事有关,现在送“面羊”,主要还是表达孝道。

版权所有:晋风网  晋ICP备20210056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