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译注(2.1)——庄子的哲学思想
  •   

  • 来 源:大正辑
  • 时 间:2020-01-14 21:08:06
二、庄子的思想

庄子的思想是一个包括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文艺思想和独

特思维方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

(一)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是由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

和具有诡辩特点的辩证方法论所构成的。

1.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

先秦诸子中的各派哲学家,对世界本原问题都有各自不同的回答,道家

以“道”为世界本源,并因此而得名。老子首倡“道”说,这是人们所公认

的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以前的哲学家对世界本原问题的解释主要是

用上帝、天命、阴阳、五行等范畴,这些范畴多属直观的朴素的不成体系的

萌芽性质。虽然也有用“道”来说明自然现象的观点,但还没有提到回答世

界本原的哲学最高范畴的高度。“道”为世界本原的学说是老子第一次提出

来的。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分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世界

本原的“道”又经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

第四十二章)的图式,派生出世界万物。并且认为“道”有两个特点,一是

看不见摸不到的无形、无声超感觉的实体,一是有物,有象、有精在其中,

两者关系是“有物”归于“无物”,“有象”归于“无象”,“有”生于“无”。

这显然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老子死后,“道”说向两个方向发

展。一是宋钘、尹文汲取了老子“道”说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发展成为唯物

主义体系。一是庄子继承了老子“道说”中的客观唯心主义内容,并由客观

唯心主义体系发展成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庄子和老子一样,也把“道”作为世界本原的。在《庄子》中谈到庄子

有关“道”说的有《大宗师》、《知北游》、《齐物论》、《天地》、《天

道》、《秋水》、《庚桑楚》、《则阳》、和《天下》诸篇。关于“道”说

讲得最全的是《大宗师》篇,他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

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

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太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

不为老。”《知北游》有“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

不可言,言而非也。”《天地》有“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

都是说的“道”是“无为无形”,“自本自根”,“生天生地”的本原。他

把“道”与“无”完全等同起来,认为世界就是从“无”中生出来的,因而

在《知北游》中说:“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不仅道是非物,

而且还是一种超时空的绝对存在的精神实体,由此可见他继承老子的客观唯

心主义体系。然而,庄子并没停留在老子“道”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上,

而从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发展到主观唯心主义体系。庄子虽然也承认“道”

是一种抽象的客观精神实体,但是他又把这种精神实体加以主观化了。因为,

在他看来,“道”是主观认识的标准,“道”就是“我”,“我”等同于“道”。

“道”“我”合而为一。他在《天地》中所说的:“以道观言”、“以道观

分”、“以道观能”、“以道泛观”、“通于夭者,道也”。在《齐物论》

中所说的“夭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完成了从客观唯心主义向主

观唯心主义的过渡,把世界万物和人的精神合而为一,认为万物是主观派生

的,是一种赤裸裸的主观唯心主义。从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到庄子的主观唯

心主义的发展过程,是唯心主义由粗到精的过程,也是认识史上的深化。不

过这种深化总是无限夸大主观精神作用的结果。

2.“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

庄子的认识论也是从老子的“玄同”的认识论那里发展来的。老子本体

论的“道”是其认识论的基础。所谓“玄同”指的是主观世界在“道”的绝

对精神实体上达到抽象的同一。他说:“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就是说只有达到

“绝圣弃智”,闭目塞听,消除具体事物,才会达到真正的认识,庄子发展

了老子的“玄同”思想,形成了自己的万物齐一的齐物论的相对主义认识论。

庄子同老子一样,也是以“道”为其认识论的基础的,不过他的“道”已是

由老子的客观绝对精神实体变成了主观精神实体。所谓“齐物”,就是以主

观的绝对精神认识事物,事物则无彼此的具体差别,即“齐万物而为一”。

在庄子的认识论中虽然还没有否认客观的认识对象,但是却否认了认识标准

的客观性,从而对认识抱绝对怀疑的态度,所以构成了他的相对主义和不可

知主义。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是通过他的《逍遥游》、《齐物论》、《养

生主》、《应帝王》、《知北游》、《秋水》、《天道》、《则阳》诸篇反

映出来的,其中尤以《齐物论》和《秋水》两篇集中地阐述了他的相对主义

认识论的观点。

庄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是没有质和量的规定性的。他在《齐

物论》中反复强调:“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未,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

彭祖为夭。”“莲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就是说,事物

没有大小之分,泰山与兔毛尖无大小之别;事物没有美丑之分,西施与丑厉

是一样的;事物没有时间上的差别,殇子的短命与彭祖的长寿是相同的。至

于大知与小知,大年与小年,大鹏与小虫也都是一样的。庄子在《秋水》中

有一段关于相对主义认识论的名言:“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

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

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梯米也,知毫未之为丘

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

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

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

尧粱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这段论断是在说明,从道来看,万物是

没有贵贱之分的。从量上看,顺万物大的来看都是大的;顺小的来看万物又

都是小的。从功能上看,顺万物有用来看都是有用的,顺无用角度来看又都

是无用的。从取向来看,顺万物对的看都是对的,从不对的看则又都是不对

的。可见,庄子完全否认了认识对象的规定性,走上了相对主义。

庄子还认为,人们的一切认识也都没有是非标准,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庄子不仅从相对主义出发提出事物是相对的,而且也从相对主义出发提出认

识也是相对的。在他看来,世间根本没有是非的界限。他在《齐物论》说: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

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

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他还特别论述了是非不能断定的观

点。他说,两个人辩论,你说你的观点对,我说我的观点对,无法断定谁是

谁非。如果找个第三者来评是非,那么第三者站到你我任何一方也判定不了

谁是谁非,第三者如果不站在你我任何一方,也更无法判定谁是谁非,所以

是非是永远搞不清楚的,是非之争辩是毫无意义的。人们的认识就应当“彼

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而不去追求客观真理。

列宁指出:“把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就必须使自己不是陷入绝

对怀疑论,不可知论。就是陷入主观主义。”(《列宁全集》第14 卷第136

页)庄子正是把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陷入不可知论的。在庄子看来,

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的可靠性都是值得怀疑的。就认识能力来说,他把人生

与认识都看成是梦幻,自以为有知的认识不过是一场大梦而已。他曾说:“吾

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这就是说。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

只能是一场疲劳不堪结果。在《则阳》中也曾指出过,人的知识是有限的,

而未知是广大的,事物变化无止境,我们的判断无法制定一个永恒的标准,

事物是无法认识的。就知识的可靠性来说,他把知与不知、有知与无知混为

一谈。在《知北游》中说,“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

在《大宗师》中说:“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

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就是说,把知与不知混同起来,以大

知代替小知,以不知代替所知,陷入了怀疑论的不可知主义的泥潭。

3.诡辩论中的辩证法

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虽然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和相对主义的,但是它毕竟

是中国先秦认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况且还具有反对儒、墨教条

的别开生面的探索性和启发性。这就是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具有朴素的唯物主

义因素和诡辩论中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成分。诸如在《齐物论》中认为:“其

形化,其心与之然”的形神关系的观点;“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

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的观点;在《逍遥游》中的“日月出矣,而

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

乎”的观点;在《知北游》中认九“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

死”的观点,全书中承认外物作为认识客体存在的观点,都是其朴素的唯物

主义因素。他的相对主义认识论的方法论从整体上来说是诡辩论的方法论,

但是在他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相对性中就包含着辩证法的因素。在庄子的著

作中同老子一样运用了一系列对立的概念。诸如:阴阳、动静、大上、上下、

祸福、生死、有无、彼此、心物、始终、善恶、偏全、形神、是非、治乱、

寿夭、长短、盈虚、安危、精粗、得失等。尽管在运用这些对立概念时被相

对主义的观点吞啮了对立的界限,但是这些对立概念的运用表明了庄子观察

问题的灵活性,也是值得重视的。庄子还承认事物变化的观点。他在《逍遥

游》中开宗明义他讲了鲲可以变为大鹏。这种观点在达尔文进化论观点产生

之后好象很自然的,而在庄子的时代提出鲲变大鹏确是一种了不起的科学的

推测,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在《则阳》中又讲了:“今计物之数,不止于万,

而期曰万物者,以数之多者号而读之也。”明确肯定万物是变化的,而这种

变化又是“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的,就是说事物的变化是普遍存在的;

不仅如此,而且庄子还认为事物是相互转化的。他在《知北游》中说:“阴

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

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谬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

人类悲之。”正因为他承认生死的转化,所以他才接受“方生方死,方死方

生”的观点,在他妻子死时采取了鼓盆而歌的乐观态度。庄子辩证法的无条

件性使他走向诡辩论和形而上学。

 

 

版权所有:晋风网  晋ICP备20210056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