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工具及使用
  •   

  • 来 源:大正辑
  • 时 间:2019-07-10 18:45:21
 

集邮工具及使用

集邮者所用的工具,并不复杂,价钱也不贵。但有不少人不愿意用或者用得不对。其实,这也是一种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集邮水平的高低。尽管你收集邮票不少,但最基本的集邮工具都不愿使用,当然也就很难和其他集邮者来往。

镊子这是集邮者最基本的必备工具。用脏手去摸邮票当然要不得。即使手洗干净了,也不能保证它不潮湿,潮湿的手上有盐分和油,摸在邮票上会留下指纹,也就是留下污点。手拿过茶杯会留下指纹,拿过邮票当然也会留下手印。因此,一定要养成习惯,不要用手摸邮票,而要用镊子来夹邮票。夹邮票的镊子的形状与一般的镊子如钟表镊子、缝纫机上用的慑子都有所不同:镊子的头部应该是扁平而且不带槽的,不应该是尖头的。购买时要注意镊子的头部是否有锈,是否平整,镊子的松紧也要合适,这可通过用它来夹一枚邮票反复试几次就可知道。初使用镊子时可以先用不好的邮票练习练习。要注意不要把镊子的头部弄脏了,用手去摆弄镊子的头部也不是好习惯。万一弄脏了,可以用干净的布沾一点挥发油擦干净。外出购买邮票或者观摩别人的邮票时别忘了带上镊子,用手去摸别人的邮票更是要不得。总之,要养成不用镊子就不动邮票的好习惯。一把镊子并不贵,各邮票公司都有售。

量齿尺量齿尺是另一种常用的集邮工具,专门用来测量邮票齿孔度数的。齿孔度数是用刀毫米内有多少个齿孔来度量的。齿孔度数与邮票齿孔的打法有关系,而和邮票大小没有关系。量齿尺的材料有透明的或不透明的。透明的量齿尺可以测量实寄封上的邮票的齿孔,应用的面更广一些。用的时候把透明量齿尺放在信封的邮票上面。而不透明量齿尺可以测量邮票的齿孔,用时则把邮票放在量齿尺上面。量齿尺上齿孔的表示有两种:线型和孔型。孔型量齿尺使用简单,尺上用墨点来表示齿孔,使用时只要把邮票上的齿孔和尺上的墨点去对,当两者完全吻合时,旁边所给的数字就是邮票这一边的齿孔度数。用线型量齿尺时,尺的左边有一条标准线,把邮票边上第一个齿孔的中心与这条线重合,然后上下移动邮票,到每条线都通过齿孔中心时停止,左边的数字就是所要测的齿孔度数。注意,测量齿孔时,邮票的几条边都要量一下,至少要量两条邻边,因为它们的齿孔可能是不一样的。在刚开始用量齿尺时,可用1 枚已知齿孔度数的邮票试一下。

放大镜放大镜是用来仔细观察邮票用的。通过放大镜,可更好地欣赏邮票,区分邮票的印刷方式,还可以区分邮票是原版的还是再版的,或是对邮票进行真伪鉴定等。对于放大镜只要放大倍数合适就可以,要求放大倍数在5—20 倍之间。

用放大镜看邮票时光线要充足,否则不容易看清楚。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到邮票上,那是很危险的。要注意爱护放大镜的镜头,用完以后要用柔软的布擦干净并收藏好。

邮票插册和贴册插册现在使用很普遍,一般的集邮者都会有几本。用插册放邮票很方便。但是价格较贵,也无法整理成邮集,无法写注释说明等。所以,有人说,插册只应是邮票的“临时寓所”。贴册既可以用来保护邮票,也便于制成邮集。贴册一般为活页形式,里面可以放若干个贴片,邮票就贴在这些贴片上面。现在国际上通用一种“国际标准贴页”,它的规格都是统一的,尺寸有两种,即215 毫米×280 毫米和258 毫米×280 毫米。两种尺寸虽然大小不同,但内框的大小是相同的,都是168 毫米×283 毫米。内框里以1 毫米为间隔画许多条水平线和垂直线,以便于邮票的布局。标准贴页也是活页形式,平时用来保存和制作邮集,拿出来就可以去送展,所以非常方便。

另外有一种贴册中间的贴页是有图有文字说明的,现在集邮界也叫它“定

位册”,即哪一枚邮票贴在哪里都已经有了一定的位置。现在国内有以一年的邮票制作一本这样的贴册的,也有几年合在一起算一本的。这种贴册主要用来保存邮票,不能用来制作邮集。

胶水纸要往贴册上贴邮票,需要用一种特制的一面带胶的胶水纸,它的特点是沾一点水后就有粘性,可以把邮票粘在贴册上,而等它干了以后,又可以从贴片或邮票上揭下来而下损伤贴片和邮票。千万注意不能直接将邮票贴在贴片上,这样贴上以后,就取不下来了,而且即使取下来,品相也不好了。

胶水纸可以自己制作,准备一些塑料薄膜,一瓶胶水(浓淡可以自己调配),一把软刷和一张硬纸板。先把蜡纸固定在硬纸板上,用图钉等都可以,主要是让蜡纸不要移动。然后用软刷把胶水均匀地涂在塑料薄膜正面,涂的胶水要薄一些,然后放在阴凉处晾于,压平,再剪成长2 厘米,宽1.3厘米的小条就可以使用了。加工好的胶水纸最好装在盒子里,以免受潮互相粘连。这里关键是胶水的浓淡和涂的厚薄。可以先试做一点。做好后,拿废邮票试一试,看能不能粘得上,又揭得下,能满足这两条就可以了。胶水纸的使用也要注意方法。将胶水纸一折为二,一边长一边短),先把胶水纸短的一边沾一点水,贴在邮票的上部靠近齿孔的地方,不要贴到邮票的中间。然后把长的一边沾一点水,就可以贴到贴片上所选好

的位置上去。操作的时候注意都要用镊子,不要用手去摸邮票。胶水纸上沾水一定要少,有一点就可以。沾水多了就可能渗到邮票的背胶上,把背胶弄湿,这样,邮票本身就会粘到贴片上去了,再想揭下来就困难了。邮票在贴片上胶水纸贴好以后,先不要动它。要让它完全千透。要是在没有干透以前就去翻邮票,就可能弄伤邮票或是邮票贴片。

邮票贴好以后,可以拿镊子向上轻轻地翻翻看,要是能翻起来,就表示贴的位置合适,否则的话,就说明胶水纸在邮票上贴得太往下了。要把邮票从贴片上揭下来,应等胶水纸完全干透以后,先把邮票连胶水纸一起揭下来,用左手轻轻按住邮册,右手用镊子夹住邮票和胶水纸,顺着胶水纸的水平方向一点一点地揭起来,就可以把邮票从贴片上揭下来。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再把胶水纸从邮票上揭下来。因为一般胶水纸用过一次就不能再用了。这也说明它上面的胶应该很薄,不能太厚。揭的时候一定不要太猛,否则不是把邮票撕破了,就是把胶水纸撕裂了。

胶水纸的制作和使用都要经过练习。如果没有把握,可以考虑使用护邮袋。

护邮袋护邮袋是用两层特殊的薄膜在一边压制而成的,因此是三边开口,一边压合在一起。护邮袋上面一层当然是透明的。下面一层有黑色的或白色的两种。背面有背胶,沾一点水就可以粘在贴片上。买来的护邮袋一般是一个长条,使用时要根据邮票的尺寸来裁开。使用护邮袋时,只要把它按邮票的尺寸裁好,夹人邮票后,就可以往贴片上贴了。对于邮票,特别是带背胶的新票,这当然是最安全的办法了。其缺点是价格要贵一些,一枚邮票的护邮袋总要几分钱。目前,我国自己生产的护邮袋有以下几种规格,高度分别为:26、32、36、45、60、115 毫米,长度除最后一种是190 毫米外,其余都是215 毫米。使用时要选用适合邮票大小的护邮袋,特别是高度要合适,长度反正是要裁小的。太高了没有必要,邮票周围留的黑边太多并不好看,一边有1.5—2毫米左右就可以。黑边太多则要裁去,又费事又费钱,完全没有必要。护邮袋由于是三边开口,空气可以流动,和用玻璃纸包上是不一样的,故可以放心地使用。

邮票目录在集邮工具书中,邮票目录是最基本的一种。邮票目录上可以给出关于每一套邮票的最基本的资料,如发行时间,每枚邮票的图案(往往是彩色的)、齿孔度数、印刷方法,以及目前的售价等等。有时还给你提供原版票及再版票的差别,甚至还可能包括错票和变体票的有关资料,是收集邮票和制作邮集不可缺少的助手。

对于解放以后发行的邮票,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是一本最合适的工具书。关于解放以前的中国邮票目录,现今也出版了一些。如《中国清代邮票目录》、《中国邮票图鉴(马氏图鉴)》等。《中国邮票全集》现已出版:”清代和中华民国卷”、“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票卷”、“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卷”及“附录卷”(帝国主义侵华时期各帝国主义及其附庸伪政权在我国领土上发行和使用过的邮票),为所有的中国及中国领土上发行的邮票提供了完整的资料。

关于世界各国出版的邮票目录,目前则以美国出版的《斯科特邮票目录》和英国出版的《吉本斯邮票目录》最为著名。这两种目录都是每年重新出版一次。两本目录的编辑方法有所不同,但都收进了几乎所有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邮票,有相当高的权威性。较为著名的还有《香摈目录》、《吉本斯目录》等。当然,除了邮票目录以外,在编制邮集时,还应参考其它各种参考书。

关于新中国的各种邮票发行的时代背景和每一枚邮票所涉及的有关知识,以及邮票的图案和主题,都可以从《中国集邮百科知识》中找到。其它参考书也有一些,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读。其他集邮用具以上谈的是最常用的集邮用品。在制作邮集时特别是送展时还可能用到一些其他的用品:护邮角就象一般固定相片的“相角”似的,用“相角”代用也可以。主要用来固定实寄封、首日封等比较大的邮品。护邮套这也是为了邮集送展时用的。护邮袋由于三面有口,所以邮票比较容易掉出来。而护邮套是三面封死,一面开口,在送展时把整个贴片套起

来,邮票就不易掉出来,即使掉出来也在套内。但到了展览场地后应把贴片马上取出来,因为护邮套不利于防潮。邮票长期“闷”在里面可不好。衬纸就是垫在邮票下面的黑纸,可以使邮票更醒目。

集邮工具和用具并不复杂,但对保护邮品以及制作邮集都是少不了的。

版权所有:晋风网  晋ICP备2021005604号-1